曾直言:上甘岭战役能取得大胜多亏了陈赓的神机妙算!


来源:欧宝官网    发布时间:2025-05-10 04:53:05

  这场战役的性质是山地防御坚守战。我志愿军在装备劣势,后勤扯后腿的前提下,顶着世界战争史上最高的炮火密度,和敌人鏖战43昼夜,击退联合国军共九百多次冲锋,以超绝的毅力和信念守住了阵地,取得胜利。

  上甘岭战役结束后,十五军军长一战成名,幕后指挥邓华也迎来了军事生涯的高光时刻。我们在说到上甘岭战役的功臣时,总是绕不开这两位。但实际上,除了他们之外,上甘岭战役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功臣,他就是陈赓。

  曾经说过,上甘岭战役能取得大胜,多亏了陈赓的神机妙算。那么,何出此言?陈赓又在上甘岭战役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陈赓,将门出身的湘军将领,常年在战火中淬炼的大将。他曾前往广东陆军讲武堂学习,后又在黄埔军校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1926年,他被党中央派去苏联学习政治保卫、武装暴动、侦查等工作项目,战斗理论和实战技巧积攒了一箩筐。

  长年的学习,让陈赓对战斗语言烂熟于心。他最突出的能力就是知战善战,经常预判敌人的预判,把对手的心思摸得透透的,并相机改变策略,捕捉战机,从不打死仗。

  无论是对付还是打日本鬼子,又或者是后来在越南战场上对付法军,陈赓都游刃有余。毕竟,万变不离其宗嘛,敌人的“脾气”,他可是摸得很准。

  靠着这项非凡的本领,陈赓创造了很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奇迹战例。抗日战争时期,他率领的386旅被卡尔逊少将称赞是“世界上最好的一个旅”。战略战术方面,更是“世界上所仅见”。

  抗美援越时,陈赓为了改变越南人“先攻打大城市”的战略,一口气说了四个小时。他从战争形势说到地理情况,又说到战争中各方力量的变化,最后又搬出中国的革命经验。有理有据,口若悬河的姿态,把越南人惊得目瞪口呆,同时也对陈赓的军事才能心服口服。

  最后,越南政府采取了陈赓“先消灭法军有生力量”的战略设想,取得了歼敌八千人的重大胜利。

  抗法援越战争过后,陈赓本认为自身可以马放南山了。岂料,朝鲜半岛燃起战火,陈赓征尘未洗,紧急入朝。

  历史上,陈赓六渡鸭绿江,曾在第三兵团担任司令员和政治委员,也曾当过志愿军副司令员、代司令员。他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推广、优化了坑道战。

  1951年夏天,陈赓率部进入朝鲜战场。此时,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已结束,战争从一开始的大规模运动战转为两军相持的阵地防御战,双方军队在三八线日,在苏联的建议下,中朝和韩美坐到了谈判桌上,开始了停战谈判。因美国不满谈判条件,双方始终谈不拢。毛主席认为,美国这是还没被打怕,遂下令志愿军继续进攻,朝鲜战争进入一边打一边谈的阶段。

  陈赓进入朝鲜后,马上就看清了当前的形势。阵地防御战不比运动战,它讲究的是阵地防守能力。那么,志愿军首先就要弄明白,如何在联合国军高密度的炮火下守住阵地,顶住在火力上占有非常大的优势的敌人的进攻。

  在一次作战中,陈赓发现,敌人把阵地都炸没了,大部分士兵都牺牲了,但还有几位幸存者。据活下来的士兵说,他们是窝在了石头的夹缝里,这才得以躲过敌人的进攻。

  这个发现给了陈赓很大的启发。后来的反夏季攻势中,志愿军第四十七军140师的战士们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在阵地堑壕壁上挖了一个洞。这就是著名的“猫耳洞”,可看作石头夹缝的升级版。

  有了长长的坑道做缓冲,爆炸的冲击波就很难伤到人了。后来,140师某班的战士们天资聪颖,还挖出了猫耳洞的3.0版本。

  他们挖了两个洞,一个左拐,一个右拐,相互连通呈“U”型。敌人轰炸时,他们就跑进去躲着,不和炮弹硬碰硬。敌人轰炸结束,步兵开始进攻阵地时,他们又从坑道里冲出来进攻。

  彭老总知道有这么一个东西后,啧啧称奇,曾亲自钻进坑道里视察,直言这是“了不起的发明创造”。面对火力强于自己数倍的联合国军,志愿军就需要这么一个躲过轰炸的地方。

  他觉得,坑道战非常可行,但它还能在现有功能的基础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前提是,挖坑道这件事必须有一个章程,不是说随便挖一个洞就行了,它得规范化、专业化,一切按照部队的详细情况来,有统一的规格和标准。

  说完,陈赓又补充:“坑道作业不仅仅是为了保存自己,更重要的是为了更好地消灭敌人。今后我们的坑道作业,要向既能藏又能打的战术坑道方向发展。”

  具体怎么发展呢?陈赓也说了,要将坑道与野战工事相结合,与防御兵力相适应,还得配备作战设备与生活设施,成为一个完整的作战、防御体系。

  1951年,秋季攻势结束之后,彭老总亲自下令,陈赓亲自监工,指导各部队挖坑道工事。战士们一手拿枪,一手拿钎,一边打敌人,一边挖“长城”。敌人的炮声不停,战士们挖洞的声音不绝。哪怕天寒地冻,战士们依然热情高涨,没日没夜地挖。

  回到北京,彭老总就向周总理和毛主席汇报了朝鲜战局,并提出了坑道作战的设想。毛主席和周总理听完彭老总的分析,都觉得坑道作战值得推广。

  彭老总汇报完工作,就留在北京治病。如此一来,推广坑道战的工作,就落到了陈赓的头上。

  陈赓觉得,推广坑道战势在必行,且越快越好。因为他推测,敌人很有一定的概率会在明年秋天发动大规模进攻。在这之前,志愿军的坑道工事必须要挖好,这是志愿军能不能顶住敌人的火力,能不能坚守阵地的关键。

  1952年4月26日,代理彭老总工作的陈赓,在志愿军总部主持召开了各兵团、各军参谋长筑城会议。会议上,陈赓再次强调坑道作业的重要性,以及坑道工事标准化的必要性。

  他号召干部们集思广益,一起讨论怎么让坑道工事标准化、专业化,让它们发挥最大的作用。

  干部领导们很给力,讨论几天之后,就确定了“地下长城”的技术标准和战术要求。总结起来,就是“七防四能”。

  七防,是指防空、防炮、防毒(疫)、防雨、防潮、防火、防寒。四能,则是能打、能防、能机动、能生活。

  一群人热火朝天地闷头干了好几个月,总算在全线构成了一个以坑道为骨干的点式阵地防御体系。这些坑道一般呈U形、Y形、H形、F形,不拘泥于特定的形式。坑道里既有战斗设施,又有生活设施。

  比如囤弹药、粮食的“仓库”,又比如做饭的厨房,养伤员的“病号房”,还有吃饭睡觉的地方。就连洗漱的水池、解决个人问题的厕所都有,简直就是一个五脏俱全的小天地。

  战士们待在里面,有仗打的时候就打仗,没仗打的时候就可以原地休整。遇到长期作战也不怕,物资弹药足足的,堪称打消耗战的最强王者,可完全适应战术和长期作战的要求。

  据统计,朝鲜停战之前,志愿军在朝鲜半岛上构筑的大小坑道总长1250多公里,堑壕和交通壕加起来有6240公里,比万里长城还要长。而且,战士们开挖的土石方有6000万立方米,如果以一立方米来排列,可绕地球一圈半。

  上甘岭战役能胜利,坑道工事功不可没,这也让它成为了坑道战的典型战例。但很少有人知道,在此战打响之前,上甘岭可是要啥啥没有。

  这条防线的核心,就是五圣山及其东南部的上甘岭,以及散落在周边的537.7高地等。

  正式接手该防线之前,亲自带队交接,并和首长们展开讨论,确定了“积极防御,持久作战,消耗与消灭敌人,保存与提升个人”的战术指导方针。也就是说,15军的作战方针,和坑道战的作用是完美契合的。

  在阵地巡视一番,发现该阵地的野战工事很强,但“地下长城”却很拉胯。偏偏崔建功在此时提议,要想在上甘岭597.9 高地和 537.7高地扎下根,就必须筑长城、挖坑道。

  陈赓敏锐地察觉到,五圣山地区非常有可能是今年秋季攻势中的火药桶,筑城工事绝对不可以马虎,要往深了挖,往好了挖,越快越好,越“豪华”越好。

  陈赓一刻都等不下去,紧急抽调十二军、六十军的坑道作业部队,帮十五军挖坑道。

  反应也很快,开了动员大会,又迅速成立了军、师、团筑城指挥部,还喊出了 “破开山腹筑长城,挖空岭心安我家”的豪迈口号,调动士兵的筑城积极性。

  挖成的工作并不顺利。537.7 高地距离敌人不足百米,天一亮,敌人看到哪里有新土,就朝那个地方疯狂射击、轰炸,新挖好的堑壕都被炸平了。

  后来,135团1连连长王福新灵机一动,先用石灰画好各班堑壕的大致面貌,到了晚上就全连上阵,把堑壕的大体轮廓挖出来。

  只要挖个大概就行,每一段不要太深,然后再慢慢挖深。敌人看到一夜之间冒出来的“半成品”战壕,根本提不起开炮的兴致。

  除了敌人的骚扰之外,缺乏炸药和工具也是一大问题。不过,这可难不倒我们智勇双全的志愿军。

  没有锤子和钢钎,战士们就自办铁匠炉,在战场上捡敌人的弹片和坦克零件,放进炉子自制。没有炸药,战士们就冒着敌人的炮火,将没有爆炸的弹药收集起来,通过拆卸获取炸药。

  据统计,仅崔建功的45师一个师,就自制了1000把铁锤,两千多把钢钎。整个十五军从敌人那里获取的炸药多达3700 公斤。

  因陋就简,没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在战士们的努力下,一座宏伟的地下长城,在平金淮防线的地底下强势崛起。至此,15军成功建成了一套能打、能藏、能生活、能机动的坑道防御体系。

  1952年10月14日,联合国军发动了“金化攻势”,上甘岭阵地迎来了每秒落弹六发的猛烈炮击。

  即便有坑道做缓冲,志愿军们依然很难受。牙齿磕掉了,嘴唇和舌头磕破了,甚至有一位十几岁的战士被活活震死。但即便这样,战士们依然牢记十五军的作战方针,依托坑道工事进行了极其顽强的防御作战。

  白天,联合国军抢占表面阵地,晚上,志愿军就发动反攻,夺回阵地。反击过程中,志愿军一边呼叫炮火支援,阻止敌军破坏坑道口,一边派出战斗小组,于拂晓前出发,在敌人困得迷迷糊糊的时候,炸掉敌人的工事,炸完后又撤到坑道里,让敌人白天不好受,晚上也睡不好。

  联合国军被折腾得恼羞成怒,对坑道部队和志愿军后方的交通线实行严密的炮火封锁,企图掐断志愿军的补给路线。

  志愿军没有被打倒。后勤部队采取“匍匐运输”、“接力运输”等方法,在敌人眼皮子底下把物资送进坑道,坑道里的战士们则继续顽强作战。你敢上来我就打你,你打我我就躲进洞里。

  靠着这样的解决方法,志愿军扛住了世界战争史上最猛烈的炮火攻击,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奇迹。

  后来的在回忆起这场战斗时,曾感叹陈赓的神机妙算。若不是陈赓大力推广、优化坑道工事,若不是陈赓提前预见了五圣山地区的重要性,抽调两个军帮十五军挖坑道,十五军还不知道要挖到猴年马月。

  三个军一起挖都花了三个月,换十五军一个军来,可能战斗开打了,坑道还没挖完。

  没有了坚固的坑道工事,上甘岭战役虽然不一定会失败,但要难打很多,也要做出更大的牺牲。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陈赓也多次提起上甘岭战役。他说,自己曾算过一笔账,上甘岭战斗,美军打的炮弹,一天最多是15万发,值300万美金。

  美国士兵最怕死了,经常用炮来壮胆子,像神经病一样,乱七八糟地胡放一气。在这样密集又强大的炮火攻击下,我们用坑道战,就可以消耗敌人很长时间。

  事实证明,陈赓的预测和推断都是正确的,他对坑道战的认知也是正确的。优化坑道战,更是他做过最正确的决定。

  上甘岭一战之后,联合国军见识到了志愿军的恐怖战斗力,不敢再轻举妄动。朝鲜的其他战场上,志愿军和坑道战也大显神威。

  有的坑道能顶住500磅级炸弹轰炸,还有些坑道甚至能经受2000磅级的炸弹轰炸。在这些坑道面前,联合国军的火力优势不复存在,有时候弹药打空了,都没有进攻成功,想一想都要郁闷死了。

  诚然,坑道的作用很大,但抗美援朝的制胜法宝还是志愿军们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战争必胜的决心。

  无论是陈赓还是,又或者是邓华,都是上甘岭战役的大功臣。当然,那些军事才能出众的指战员们和顽强作战的普通士兵们也是。


最新文章